思政課部楊薇老師專題講座

作者: 時間:2020-11-19 點擊數:

思政課部楊薇老師專題講座

新時代楚文化的傳承與發揚

          ——以楚國青銅器、漆器為例

 

 

2020年11月18日下午13:30,教一110教室,由科研處承辦的專題講座“新時代楚文化的傳承與發揚——以楚國青銅器、漆器為例”,由我校思想政治理論課部老師楊薇老師開講,可以容納近兩百人的教室座無虛席,還有不少同學因教室無座位而站立聽講。

本場講座面向全校師生所有年級所有專業,在整整兩個小時的講座中,楊薇老師結合PPT,以湖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曾侯乙編鐘和楚國典型器物——虎座鳥架鼓為切入點,分析楚國青銅器和漆器的獨特制作工藝以及極具匠心的造型設計,解析其中反映出來的楚國的文化精神,尤其是楚國先民積極向上、開放融合、革故鼎新的精神,引導學生去思考,如何在當今的國際大環境中,樹立文化自信,培養積極、開放、創新的意識和能力。

講座首先借助視頻讓學生看到現在我們身邊有許許多多體現楚文化的事物,比如建築,比如服裝,比如食物,等等。在這其中,最能體現先秦楚國先民文化精神的就是青銅器和漆器。

在楚國青銅器方面,楊薇老師着重介紹了曾侯乙編鐘、王子午鼎和曾侯乙銅尊盤。春秋戰國時期編鐘風靡一時,和其它樂器如琴、笙、鼓、編磬等成為王室顯貴的陪葬重器。曾侯乙編鐘出自湖北随州南郊擂鼓墩的曾侯乙墓。編鐘數量巨大,完整無缺,出土時,曆經二千四百多年,重達2567公斤的65個大小編鐘整整齊齊地挂在木質鐘架上,編鐘出土後,文化部的音樂家對全套編鐘逐個測音。檢測結果顯示:曾侯乙編鐘音域跨越5個半八度, 隻比現代鋼琴少一個八度,中心音域12個半音齊全。此後,編鐘曾三次被奏響,最近的一次是1997年,著名音樂人譚盾為慶祝香港回歸創作大型交響樂《交響曲1997:天·地·人》時,由國家特批再次敲響了編鐘。王子午鼎的主人是“問鼎中原”的楚莊王的兒子,當時任楚國的令尹。王子午鼎寬體、束腰、平底、斜立式耳,口部有一周厚邊,腹部滿浮雕的攀龍和竊曲、弦紋。器身周圍攀附着六條浮雕夔龍,獸口咬着鼎的口沿,獸足抓着鼎的腰箍,渾身動感十足,仿佛即将騰空而飛。鼎蓋作平頂微弧,有圜形鈕。蓋、頸、腹内壁均鑄銘文。王子午鼎是分鑄後焊接而成的,采用了榫卯、中介物等新型工藝,技藝之高超,堪稱一流。曾侯乙銅尊盤是一套酒器,由本體、各部附件和镂空附飾3部分組成。銅盤内立有1件銅尊,銅尊裝酒,銅盤盛冰,就可以起到冰鎮的作用。最值得稱道的是銅尊盤的制造工藝,為楚國首創,被稱為“失蠟法”。它的原理是在蠟做的模型之外澆淋耐火材料(如泥漿),待幹透形成鑄範後,通過高溫煅燒使蠟融化流出,整件鑄件模型變成一個空殼,再向内澆注銅液。銅液冷卻後将泥範脫落,形成鑄件,再焊接到本體上。整個尊體使用了34個部件,通過56處鑄焊連成一體,銅盤使用了38個部件,經由44處鑄焊連成一體,鑄造、組合工藝都極其繁複,造型、裝飾、設計十分精巧,是戰國時代青銅工藝的巅峰之作。

講座接下來講到了楚國獨居特色的器物——漆器。楊薇老師着重分析了漆器的三大藝術特征。藝術特性之一:實用與觀賞的完美統一。楚國漆器大多為使用器,但楚人就是利用這些普通物品創造出了一件件藝術珍品,它們充滿生活情趣,融使用、情趣和觀賞于一體。如包山大冢出土的鳳鳥雙連杯和鳥首銜珠帶流杯,器形為仿生設計,造型生動活潑又别出機杼,雙連杯設計為一鳳鳥展翅,雙翅負雙杯,二杯有孔相通,以鳳尾作柄以二隻小鳳為足。這是一件新婚夫妻喝交杯酒時所用的杯,一鳥雖負二杯,但其内因孔而對流或說是酒可對流,飲者可以自由,以免不能飲酒者難看。這一設計實際上為了強調情趣而又沒有放棄使用功能。特征之二:具象與抽象的巧妙結合。漆器中很多作品的創作方式常常是将現實世界打散,将具體的對象分解之後重新構成新的藝術形象。這種手法所創造的形象、空間氛圍,規模氣度等方面往往出人意料,不同凡響。創作者通過圓雕、透雕、镂雕等技法将所創作的對象表現得淋漓盡緻,栩栩如生,尤其是精神氣度上給人以強烈的震撼力。如江陵雨台山出土的虎坐立鳳,這件作品由二部分組成,上部為鳳下部是隻虎。通高近九十厘米,鳳昂首展翅,背插一對鹿角,神氣活現地站立在虎背上,悠閑而自信地占着四周的空間,并賦予這空間以濃厚的美學氛圍。特征之三:生與死的獨特思維。“信巫鬼,重淫祀”是楚人的習慣,在楚文物中反映這一主題思想的也極為豐富,也創造出了一批傑出的藝術佳作,如鎮墓獸,它是楚墓中常見的一種具有神秘的文物,其基本形态包括獸形首、真鹿角和方木座三個部分。楚人運用其豐富的想象力,巧妙地利用鹿角所具有的向上伸展,向四周擴散的抽象形式,及其撲朔迷離、靈動多變的視覺印象來渲染一種神秘的氛圍,以加重鎮墓獸這一種神秘物的力量。

 

在對青銅器和漆器的講授中,楊薇老師讓學生感受到了楚文化浪漫、奇谲、神秘的審美趣味,引導學生體會出了楚文化的民族精神,尤其是楚人的積極進取、開放融合、革故鼎新的文化精神。楚人立國之初,偏僻狹小,但他們不滿足于偏安一隅,經曆“筚路藍縷”發展成為“問鼎中原”的泱泱大國,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楚人開拓進取的精神。王子午鼎的銘文中就記錄了王子午在擔任令尹的六年時間裡,北伐東征,為拓展楚國疆域立下了赫赫戰功;虎座鳥架鼓的造型也顯示了楚人對于周邊民族的征服過程。從楚國青銅器和漆器中,可以發現,楚人有自己的文化傳統,但是從來不會固步自封,從來不會拒絕外來文化的合理因子,比如在青銅器的冶鑄方面,楚人吸收了吳越等地的鑄造方法,并加以創新,才有了驚豔絕倫的“失蠟法”,也就是現在還用于精密儀器制造的“熔模鑄造法”。楚人在發展的過程中,兼采中原夷夏之長,積極開展文化交流和學習,并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比如王子午鼎的造型就完全不同于傳統方型鼎和圓形鼎,它雖為圓形鼎,但它的底部卻是平的。更奇特的是,一般所見圓鼎,腰部渾圓外凸,王子午鼎卻是束腰收腹,腰部好像被一條腰帶緊緊地紮起來似的。這與楚人獨特的審美觀念有着密切的關系,“楚王好細腰”,所以楚人把對細腰的偏愛應用到青銅禮器的鑄造上,讓王子午鼎的造型具有與衆不同的節奏感和韻律美。同時,由于楚國降雨的拓展,和周邊地域交流加強,楚人不僅接受了北方中原漆器裝飾技術的影響,還與秦、巴、蜀等國廠泛接觸,使漆工藝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形成了有楚國自身特征的漆器工藝系統”,最後發展為戰國時期漆器藝術最為發達的地區,并對後世漆器藝術的發展産生了重要影響。

在講座的最後,楊薇老師呼籲現場同學要傳承楚文化精神,并把開拓進取、開放融合、革故鼎新的精神發揚光大。

 

 

 

版權所有 © 中国·3044am永利集团-www.3044noc.com 鄂ICP備10004916号